bd半岛·体育官网“五个重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基础10月15日,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高级技工学校工业机器人技能实训基地,学生正在练习智能机械臂编程和操作技术。朱海鹏 摄/光明图片
习总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是运用普遍联系观点对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的揭示,蕴含深刻辩证思维方。“五个重大关系”聚焦教育强国发展取向、育人方向、服务旨向、改革导向、路径走向在矛盾与统一中的辩证关系,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基础。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本质是教育强国建设如何处理国计与民生发展取向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立场和价值追求。
教育事关和发展。自有国家以来,教育是维护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属性。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民生与国计同样重要。这是因为,中国党领导的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bd半岛·体育官网,其根本取向是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生和国计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生是最大的国计,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民生。离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教育强国,如果忽视民生,则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且难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力;如果忽视国计,则教育发展不充分,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足、科技不强,不仅影响,且难以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国计与民生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在把握“同样重要、有机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还要基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际国内环境具体分析,有所侧重。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本质是如何处理学生全面发展中德智体美劳的关系,当前主要体现为“育人”与“育分”的矛盾。习总指出,“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知识学习的目的。离开知识学习,全面发展是空洞的;离开全面发展,知识学习是盲目的,甚至危险的。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部分存在着过度强调机械化知识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形式化分数化现象。一旦“育人”被异化为“育分”,能力被简化为分数,就会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造成知识学习碎片化,学段间脱节、学科间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五育”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知行脱节。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关乎育人方向。教育强国建设中,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应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改进评价方式,优化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丰富与优化表现性评价工具,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变革知识学习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可即用即查(学)的知识将逐渐从教育内容中被剥离,数字技术应用引发的知识裂变传播和聚变传播现象,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性重塑。再次,要创新教育教学范式。基于数字技术改善学习体验,发掘学生天资,激发学习兴趣,指导自主探究,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最后,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强化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服务旨向。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本质是把握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习总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人才培养的水平、质量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程度,体现了教育自身功能强不强,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贡献大不大,是判断教育强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教育还存在大而不够强、发展不平衡、人才供需错位、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这都与人才培养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有关,反映出教育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社会生产方式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社会需要和挑战。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需要教育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高度统一,统筹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增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着力造就一批又一批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增强教育强国的人才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构建各级各类人才精准适配使用机制。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在实践中识别、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通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不断提高教育强国的社会服务力。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要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有序和活力的对立统一。习总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度。有序和活力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两个向度,二者有机结合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改革导向。
活力是一个国家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有序是一个国家教育稳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是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二者相互制约,形成张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追求规范有序的同时,要防止学校因噎废食,盲目追求平稳免责,压制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活泼天性,造成教育缺乏创新性创造性,阻碍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习总曾论述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有序和活力既对立又统一,教育强国建设要把握好二者关系,努力建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走向。习总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我国历史、文化、国情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真正建设出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需要、解决中国难题、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强国。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一轮教育强国指数测算,与2012年度相比,2023年中国在全球位次上升28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且上升幅度是进步第二快国家的两倍。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由我国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决定的。同志曾针对如何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借鉴国际经验是重要补充,这既不是盲目照抄,也不是机械搬用,而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此举有利于更好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教育强国建设中,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一要坚定教育自信,深化对习总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加快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二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提升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三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四要深化教育的人文交流,更好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育强国蓝图已经擘画,2035年如期建成,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以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对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十分关键。
(作者:李永智,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