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bd半岛·体育从央视春晚听见中联重科的“工业之音”

  bd半岛·体育从央视春晚听见中联重科的“工业之音”四个会场分别是湖南长沙、辽宁沈阳、陕西西安、新疆喀什,每一个会场的内容,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经济等特质。在长沙会场中,观众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敢为人先的昂扬风貌。

  跟随着镜头,观众欣赏到长沙的繁华夜景、美味湘菜、热闹市井,并且来到了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满满的科技感溢出屏幕。

  画面里,中联重科的数十台泵车展臂傲立舞台后方两侧,两台泵车在30米的高空用臂架组成一个巨大爱心做背景。

  独特的舞台造景,满满的“长沙制造”元素,在荧屏上“龙”光焕发惊艳呈现。在“小绿军团”众星拱月中,歌手黄米依倾情演唱的《星辰大海》,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而那些守护“蜂鸣”的恒星,就是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它们齐力助推长沙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迈向星辰大海。

  很多人都听说过长沙的夜生活和娱乐文化,它也成为热门的“网红城市”吸引了很多游客。《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预计今年春节长沙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0%以上。

  其实,文化只是长沙的一个切面,或者说是软实力。它的硬实力工程机械,也足够出色。

  每天,有大量的重卡车队载着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从长沙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些“钢铁巨兽”,代表着长沙的硬核实力。

  数据显示,长沙的工程机械集群规模,已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工程机械总产值约占中国的27.5%、全球的7.2%,产品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

  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工程机械之都”的名声,长沙的底气来自实力不俗的头部企业,其拥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

  其中,中联重科的表现较为出色。从业绩上看,预计2023年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亿元-36.2亿元,同比增长46.57%-56.98%,实现大幅增长。

  从业务上看,2023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市场份额增速超100%,中大挖已位居国内行业前三;高空作业机械市场份额位列国内行业第二。

  中联智慧产业城,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在这个基地里,智能制造带来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在中联智慧产业城的4个主机园区,下料、焊接、机加bd半岛官方网站、涂装等流程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平均每6分钟可下线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都将变为现实。

  在中联重科这样头部企业的带动下,长沙的工程机械集群已经拥有主机和零部件企业四百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三百家以上,一大批中小型配套与服务企业实现了崛起。

  由“点”到“线”再到“面”,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不断成长,形成了不俗的影响力,也发展出了庞大的产业生态圈,为长沙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长沙跻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六位,比上一年前进两位。

  可以说,在高手如林的城市角逐中,“制造和智造”已经成为长沙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世界,也听到了长沙的“工业之声”。

  对于许多人来说,长沙的“网红城市”和“工程机械之都”两大标签,有着强烈的反差感。为何在文化底蕴浓郁的氛围中,长沙能够形成硬核的工业气息?它的底气是什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上而下,从国家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作用。

  长沙工程机械的发展史和创新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中联重科的前身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搬迁至岳麓山下,为长沙添加了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科研机构。后来,长沙建机院一度支持了中国70%的工程机械企业发展,堪称“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

  科研机构的支持,为长沙发展工程机械培育了良好的土壤,让产业和企业能够更好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意思是,人才对于企业创新和发展极为重要。中联重科现有科技人员约万人,占员工总人数近三成。近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首次开展得“国家工程师”表彰中,中联重科起重机械技术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近三年来,中联重科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超110亿元,占营收比例不断提升,不断为科技人员研发做支撑。

  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换来的是创新成果。目前,中联重科拥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专利获行业十个“第一”,获得多个全球最大和首创性产品,技术革新持续引领行业。

  可以说,跟中联重科一样对人才和创新大力投入的企业,成为长沙工业的底色,也是守护“长沙制造和智造”的恒星,持续为其发光发热。未来,它们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7%。

  在这背后,成千上万名的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以及像中联重科一样培育人才、深耕创新的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底气。他们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深厚的科研能力,正是中国制造的魅力和魄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