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校园如何成为杨浦创新发展的“生境花园”?

  校园如何成为杨浦创新发展的“生境花园”?“三区联动”理念,在杨浦的创新蝶变之路贯穿始终,从而,杨浦与高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实景画”。2024年,建设“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被列入杨浦城区发展的“施工图”。

  下一站,仍是创新——他已顺利申请到硕博连读机会,“将通过接下来的系统学习,参与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机械与艺术,开出“创新融合之花”——高校博物馆的展品,不仅是校内学生的“教具”,还是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孩子们可以自由“点单”——是“满天星”,也是“一团火”,一个个红色场馆跃然纸上,各方育人力量在一张“地图”上同频共振……

  “开拓视野、锻炼能力、规划人生、不惧、开心实干,紧抓数字时代的新机遇……”张元刚,怀揣着“推动人人会编程、各行业的人用代码为自己服务”的目标而创业,因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作出杰出贡献而荣获“领军先锋”奖。日前,他来到上海理工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现场,作为校友,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与感悟。

  杜旭已顺利申请到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硕博连读机会,“将通过接下来的系统学习,参与制冷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外语学院毕业生杨煦涵看来,大学带给她太多收获,也给予了她很多机遇与挑战。“我希望毕业后的自己,永远保持儿童一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不忘初心,乘风破浪,勇敢无畏地奔向更广阔的新世界。”

  张元刚的网名为“阿呆”,他说,“呆”这个字和自己有数不清的缘分。是“呆”,让他二十年如一日,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研发领域潜心研究;是“呆”,让他的公司一直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呆”,更像一种严谨务实的匠人精神。张元刚感言,这正是学校教给他的、一生受用的工作风格。

  何谓新质生产力?上理学子该何为?毕业典礼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勉励毕业生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去找寻和探索属于自己行业的“新质”要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理人应有所作为,也能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奔赴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建功立业,成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有生力量。”

  高校,是杨浦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释放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2024年,杨浦着力建设“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加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多机制耦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当好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后勤部长”和“战略合伙人”,全力支持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建设,深入对接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专利成果,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数据资源、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首站”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园承接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

  说起机械,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属于理工科的专业领域。如今在杨浦,机械与艺术的“创新融合之花”,在大学校园的“美育”课堂尽情绽放。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集科学、工程与艺术于一体。近距离体验各种机械装置如何运动,分析机构原理,再运用三维软件进行机构创新设计,设计完成后通过3D打印机完成零件制作,并进一步精细打磨和组装调试,直至机械装置能够流畅运转……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堂的后半场,常常在这里进行。

  “不仅让我对机械设计的知识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动手还原的过程,也让我体会到了机械设计的严谨性。”回忆起刚进入专业学习的这门课程,工业设计专业的李浩源如是说。

  馆内,经过艺术美化的机械装置,内部结构不再直观外显,还原装置原理再进行设计的难度提升,许多学生一边猜测尝试,一边加以创新。任课教师董冰洋表示,“即使学生的课程作品仍有瑕疵,但在剖析‘原理性’的课堂上,手脑并用,学到的知识也更加深刻。”

  机械艺术博物馆的展品,不仅是校内学生的“教具”,还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十二生肖》《九色鹿》《敦煌飞天》等作品,通过链条、齿轮、连杆机构等机械制造原理,让静态的中国传统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博物馆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预约通道,成为中小学生直观、详细、可触摸的“工程美育课堂”。“有趣”“怎么动起来的”“我以后学哪个专业才能做出来这些”……这样的声音频繁在参观现场响起。

  博物馆负责人聂元介绍,学生们对展品中的“动”态机制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了解齿轮是如何转动的,机械作品《武松打虎》中的拳头是如何缓缓举起、瞬间砸向老虎的,《搁浅的鱼》中小鱼为何能如此生动地“扑腾”。通过这些展品,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工程知识,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博物馆,无疑是开展美育的绝佳场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在机械制造的精湛技艺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理工科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带着人们走入“工程美育的新世界”。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杨浦一直在这座“精神宝藏”中“精耕细作”,探索校校、馆校、区校共建共研共享机制,构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让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近日,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由国歌展示馆在区文旅局、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及其教育集团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签约加盟首批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

  记者了解到,该联盟将逐步推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清单,进一步深化品牌活动的共建共享。红色展览、实景展演等红色文化服务,青少年可自由“点单”。

  “这里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国歌就唱响在我‘家门口’,很自豪。这次‘大师课’让我学到太多了,短短一个下午,收获颇丰。”60岁的市民王先生住在国歌展示馆附近,前一阵,他在家门口“走”入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演出现场”,沉浸式体验了一把“为国而歌”的慷慨激昂。

  当天的活动是国歌展示馆“为国而歌”系列大师课第二讲。“大师讲解 动人歌声”,“接地气”却不失专业性的生活化表达,让不少观众意犹未尽。

  据悉,系列大师课是国歌展示馆进行的全新探索。目前,国歌展示馆正全力打造涵盖研学思政、音乐思政、戏剧思政、冠军思政的“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后续,该馆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与戏剧、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密切关联,延展课堂半径,丰富育人主体和渠道,以“小话题”讲好“大理论”,以“小故事”讲活“大道理 ”,以“小视角”讲透“大主题”,不断丰富“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的内涵。

  “百年大学”,是杨浦身上的一个鲜明标签。大学文脉是“满天星”,也是“一团火”,一个个红色场馆跃然纸上,各方育人力量在一张“图”上同频共振。

  近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的“赓续红色血脉,共育时代新人——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主题活动”上,手绘版“上海高校红色文化研学地图”正式发布。这张地图是上理工师生的创新尝试。

  “当以描绘者的角色身临其境靠近一幢幢凝聚红色记忆、承载精神的建筑,徜徉在一件件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展品之间,我清晰、强烈地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课堂’。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深思也一同画下来,希望更多师生走进这些场馆,开启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研学之旅。”作为地图主要创作者之一,上理工出版学院教师邓庆华有感而发。

  “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成立当天,“大师匠心”“初心启航”“文化寻根”3条红色文化研学线路发布bd半岛。联盟系列活动已被列入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精品菜单。作为开放式的协同育人平台,联盟携手更多院校、红色场馆,通过展览展陈、思政研学、红色文创、沉浸式微课等创新形式,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集聚效应,共同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