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要成其“大” 必历其“新”——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未来之路

  要成其“大” 必历其“新”——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未来之路理解大食物观,绕不开一个“大”字——食物的内涵与外延更大,食物消费需求更多元,食物的来源更广泛。

  要成其“大”,必历其“新”——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

  践行大食物观,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区域优势资源要食物。但山与海不会无条件地长出无穷尽的食物,优势资源也不会无条件地转化成优质的食物。更重要的bd半岛官方网站,是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食物。

  一粒小小的种子蕴藏着生产力变革的无穷可能性。当水稻的生育周期显著缩短,光热资源将得到更充分利用;当畜禽料肉比有效降低,等量的粮食将转化出更多动物蛋白;当农作物功能性成分被激活,吃得健康将变得更加容易。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超45%。但也应看到,在一些领域,品种“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特别是高端设施蔬菜品种,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品种,肉鸡、生猪、肉牛种源等,还不同程度依赖进口。在水稻等优势领域,也需要进一步选育出更多兼具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性的突破性品种。这就需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创新,锻造更多更优更强的种业“芯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为福建拓展食物来源提供了资源基础,但也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一个直观表现是:耕地分散、破碎,丘陵山地作业条件差,耕牛能进,“铁牛”难进,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难度大,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解题之道,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升级现代农业装备,用新技术突破资源条件限制,用科技的确定性消解传统农业的不确定性。

  目前,福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发展设施农业超2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5%。但农业装备水平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以机械化为例,一些领域一些环节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有机难用”等现实问题。加大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传统农业,是分散的农业,一家一户生产是主要形态。但小农户生产效率低,科技水平不足,对农资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对接广阔而复杂的市场。

  发展现代农业,应当构建更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让新型主体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着农民干,带着农民闯,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干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

  在现代农业视角下,食物不仅仅是食物。当遇到现代加工工艺,它将有更多形态和更多口味变化;当遇到现代生物技术,它可能变身保健产品,甚至生物医药制品;当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等新业态结合,它将有更大的产业想象空间。

  践行大食物观,要跳出食物看食物;发展现代农业,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关键要打通一二三产之间的界限,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把农产品吃干榨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在数字时代,数据与农药、化肥、种子、农具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农资,是亟待开发的生产要素。传统经验无法告诉我们的,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传统农法无法实现的生产力,大数据可以深度拓展。我们要向山海要食物,也要向数据要食物。

  传统养殖,高度依赖经验。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精确评定不同饲料配方的营养价值,精准评估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构建数据库与数学模型,为每一头猪、每一只鸡、每一尾鱼定制专属营养餐,让每一粒饲料都用到刀刃上,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科学膳食,同样需要大数据支撑。国民营养现状究竟如何?到底要怎么吃才更科学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国民食物消费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食物营养科学研究,制定差异化膳食标准,用营养指导消费,用消费引导生产。

  当然,创新的范式也不止一种。我们需要适度规模化的农业,也需要精耕细作的精致农业;市场需要高产快长的现代畜禽品种,也需要别具风味的土猪、土鸡、土鸭;消费者需要生鲜到家,也需要便捷预制菜产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同时也应该加大投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直面农业人才队伍薄弱、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

  福建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食谱,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资深美食家。大食物观,本就是印在福建人骨子里的存在。我们还需要强调大食物观吗?当然!我们今天谈的大食物观,是观念的进一步革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记者 张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