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广播92载:岁月留声 声生不息报料热线年代初,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唤醒沉睡的武进大地时,无数家庭迎接新一天的方式是收听那只老式的纸喇叭。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唯有广播中的声音,如同一位时代的见证者,传递着无数温馨的瞬间。
武进的广播事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9月,武进县党部在县城建立武进县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武进县党部广播电台”。随后的数年里,一些爱好无线电的富家子弟或者熟悉这项技术的人陆续加入,其中比较有名的私人开办的商业电台有“大润广播电台”和“马氏广播电台”。1937年,武进县党部广播电台停播,1949年武进解放后,由新华社三野前线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武进县委宣传部设立了收音站,当时仅有五灯电子管收音机1台,专职收音员1人bd半岛,主要任务是收听记录中央和江苏省广播电台的新闻,然后油印成小报,供各单位出黑板报用,有时也组织群众收听电台广播节目。
1956年2月16日,县有线广播站在县政府机关大院内建立,以更有效的形式代替了收音站的工作,还开始了自办节目的尝试。试播那天,农民群众听到喇叭里的声音,大家都很新奇,奔走相告:“我听到广播了!”据武进第一任广播站负责人、离休干部周叙九回忆:“那天,我到城郊农村去听广播,当听到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有线广播喇叭里送出了武进有线广播站的声音时,是多么激动啊!”
由于早期广播和电话共用线路,在广播时段内电话就不能接转,影响了广播和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69年冬,武进县开始建设从县广播站到各放大站的广播信号专用传输线路,并逐步推进广播线路的专线化和水泥杆化改造。此外,还对馈电导线涂刷柏油,并有计划地整修用户线,改用绝缘线年,基本建成以县站为中心、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专线传输为主的连结各大队、生产队及千家万户的全县有线年,武进县对全县广播网络进行了大规模整顿。至1978年底,全县有22个公社以下广播线路采用桥式配电,减少了地线损耗,提高了传输效率。这年,经镇江地委批准,县广播事业局成立。
1979年,全县继续重点整顿公社以下广播网络,达到广播网络水泥杆化、村户线整顿规格化、广播喇叭“五有化”、配电合理化的“四化”标准。1981年,全县对公社以下网络逐个大队进行规格化整顿,严格把好线路接头焊接、网络阻抗匹配、地线接地电阻和清除低阻抗喇叭等“四关”。至1989年,全县58个乡镇的广播网络通过了规格化整顿。
广播线路铺设中难度最大的当属江心洲的过江广播线。江心洲是武进县魏村镇的一个四面环水的行政村,地处长江之中,与外界交流很不方便,当地居民盼望早日听到县站的广播。1969年秋,江心洲大队决定架设过江广播线,从上海购来铅包电缆,在武进航运公司拖轮协助下,成功将电缆埋入江底。过江铅包电缆架设成功后,江心洲群众第一次听到了县广播站的节目。
然而,由于夹江江面每晚有众多货船停泊,过江电缆多次被拉断。1971年秋,在县广播站支持下,魏村广播站决定从空中架设过江广播线。施工人员克服气温骤降等困难,成功竖起33米高的架线多名群众帮助下完成封江放线。但每到夏季大水期间,由于江面宽,电线下沉的垂度大,遇到高桅杆大船,仍多次发生广播线被高桅杆刮断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