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上海建科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上海建科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出“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1、新质生产力成为取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继而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7%。《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在2012年到2022年间,从11万亿元飙升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1.6%提升到41.5%,到2027年比重有望达到60%。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基于数字化技术及行业技术的业务变革,实现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充分掌握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挖掘行业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更好地赋能业务增长。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巡检巡查、地理测绘、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较去年投资增速放缓,但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放缓,同比下降10.1%。为系统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中央政府从今年起拟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拟发行3.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建投资资源充足。为加快推动“两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双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发展,国家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各省市积极响应,制定相关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统筹省市级建设财力、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推动相关工作落地。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2%,已比较接近发达经济体80%的水平,城镇化发展正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新阶段,城市更新成为迈向城镇化高速发展之后转型的必由之路。城市中的相当数量既有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多、能耗偏大、使用和居住体验差情况,亟需更新提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更新也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途径,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可减少建材使用和隐含碳,绿色改造可提升运行能效水平,减少运行碳,从而全面控碳降碳。国家住建部在年初工作计划中指出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以体检促更新,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央财政通过创新方式方法,确定上海、南京、杭州等15个城市更新示范城市,重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全国各地已出台多部城市更新相关条例、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7月31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城中村改造,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更新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动力。

  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壁垒,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上海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建建筑师负责制招投标制度、完善重大工程施工及工程总承包评标办法做详细规定,致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建设高标准建筑市场,助力建筑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基于《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的指引,持续推进检测行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公司是一家具有66年发展历史的科技咨询服务企业,始终践行“以最新的建筑科学成果为上海和全国城乡建设服务”的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业,形成了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等多个主营业务板块,致力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安全运行风险、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现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专业系统的价值服务。

  工程咨询业务主要包括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招标和造价咨询等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华南、华中、华北雄安等战略区域的资源配置,组建区域管理中心;在机场交通、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工业工程等专业化发展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区域总控管理、工程风险咨询、项目投融资咨询等转型业务方面取得进展;聚焦城市更新、设备更新、水利基建等新领域,加强资产评估、投融资及可研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业务拓展;开发数字监理平台和APP,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地智能监控和数据预警技术,提升工地安全管控效能。

  检测与技术服务包括建设工程检测监测、材料部品检测认证、健康安全检测评价、城市更新技术咨询、绿建生态技术咨询等细分产品,是公司研发及产业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巩固在建设工程、市政交通领域的检测能力,持续拓展深化面向城市和建筑运维领域服务:为既有建筑提供结构、节能、幕墙、电梯、消防、环境等整合检测和咨询服务;研发拓展市政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防性维护技术。推动“思立博”系列建筑材料及装配式建筑数字检测系统、市政交通智能检测装备的升级开发及工程应用推广。深化绿色建材与部品、绿色健康建筑、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企业ESG治理等领域的咨询及认证服务。

  环境低碳技术服务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建筑节能、工业减碳、企业治理等领域,为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从前期咨询、中期监测到后期治理的技术服务,助力实现环境品质提升及节能减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保监测、环境调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管理平台建设;节能检测评估、节能咨询、能效监测、碳核查、节能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报告期内,支撑地方政府及企业机构响应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提升区域环境监测和治理管控。在城市低碳管理平台建设、园区低碳生态规划、企业环保管家等领域积极拓新。

  公司从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研究多年,生产制造的升降机械安全保护产品已成为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并拓展应用于造船机械、电力维修、楼宇设备、工业电梯、游乐设施等领域。近年来,公司投入ERP、MES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制造。此外,公司基于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实践,开展结构加固改造特种施工、预应力特种施工、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防护特种施工、钢结构防火防腐涂装等特种施工服务及材料销售。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工作总要求,坚持聚焦和深耕工程咨询、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等核心主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专项评估“标杆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707.4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7%、16.51%,呈现出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经济指标总体保持了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核心业务板块规模稳步增长,助力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引领,编制了《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6年)》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6年)》。围绕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转型、智慧运维与公共安全等方向,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上海市和公司科研项目。新开科研项目34项,完成项目验收44项;新立项标准22项,获批准发布标准和导则21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7项;承担的《长三角工程建设标准一体化机制及示范区绿色低碳建设导则研究》获上海市国资委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公司获批建立中国科学院李杰院士工作站,公司组建的“上海市建筑环境控制与健康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验收。

  报告期内,公司以业务资质资格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业务发展平台宽度。获得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甲级资质,进一步完善放射卫生领域技术服务能力。完成CNAS温室气体审定/核查资质申请现场见证审核,新增环境可靠性检测能力,微生物实验室扩建通过CNAS三合一评审,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程勘察、测绘等领域新增4项乙级资质,持续深耕安全防护、卫生健康领域,拥有安全评价、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消防检测与评估等技术服务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了“上海品牌”年度复审,聚焦绿色低碳、城市安全、生态环保、数字创新领域,组织参展国际绿建大会、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中国环博会、中国住博会及同期技术论坛,增强品牌行业影响力。公司与嘉定区建管委、苏州交投集团、西部机场集团等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锦江集团、华虹集团的互动与合作,积极参与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为2024年度全市60%以上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服务。统筹资源持续深耕上海和长三角、华北、华中、华南等战略区域,中标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2号线一期工程、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苏州东站枢纽综合开发及配套项目、深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旅之家与多功能馆项目、上海LNG站线万吨锂盐项目、金谷智能终端制造基地WK14-4地块等多个代表性项目,包括全过程咨询、项目管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多种业务产品,领域涉及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工业工程、医院等。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拓城市更新、双碳、认证、低空经济相关业务。通过承担上海市“城市更新持续发展模式、标准体系与典型案例”“城市更新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等,构建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的技术体系,紧抓建筑师负责制推进的机遇,形成“建科更新”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并在重庆南路139号(历保建筑)、百联汽车线号(工业遗存建筑)等项目进行试点,打造城市更新领域科技先锋队、产业主力军和行业智囊团。公司不断完善和提升认证业务能力,扩大认证业务范围,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绿色发展战略,获得“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服务机构资格,度推进“绿色产品认证”“绿色建材评价”“快递包装”“碳足迹EPD咨询评价”等业务,颁发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排名全国第六,还积极开拓国际绿色低碳认证业务,颁发了首张法国A+证书。此外,在低空经济相关的业务方面,公司以主编上海市房屋安监所《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既有建筑检测技术指南》、参编团体标准《建设工程基于无人机搭载平台检测标准》为基础,将无人机应用于房屋检测鉴定的三维建模、复杂建筑立面精细化测绘、外立面及屋面损伤检测、大气和水环境监测、入河排污口巡查、河道养护第三方巡查等业务,并开展地铁保护区、道路桥梁无人机巡查服务。

  公司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检测检验等传统优势产业赋能。发布工程现场检测数字化执行系统(TES),推进AI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桥梁检测、房屋检测等场景的应用,完善房屋建筑检测业务全过程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升级“桥智检”桥梁检测系统,研发了轨交检测车、爬索机器人、专用无人机等一批智能装备及系统。公司还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深化建设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在南昌机场建成首个机场工程智能检测实验室,促进传统检测实验室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三、风险因素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等,该类业务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周期的综合影响,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放缓或其他宏观调控,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从而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宏观经济和行业波动风险,公司将加强对行业政策和市场的研究分析,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通过加大对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战略区域的市场开拓力度,降低宏观环境变化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公司所处行业是典型的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技术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决定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专业资格及项目经验的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将会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公司若不能有效提升服务价格和管理效率,将会导致毛利率下降,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人才流失及人力成本上升的风险,公司在实行管理层、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长效约束激励机制的范围,并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发展平台。同时,进一步完善与经济效益和市场工资水平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公司的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等核心业务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特别是随着强制性检验及认证业务领域逐步开放,整个行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竞争较激烈且呈高度分散状态。如果公司在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将可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及市场份额,从而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新的检验检测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业务规模;同时,进一步加强在全国重点战略区域的布局和深耕,扩张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市场影响力以降低经营风险。

  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应收账款余额亦呈增长趋势。公司主营业务的部分项目服务具有周期长、复杂程度高、款项结算流程较长的特点,主要客户为政府及国有企业,相关付款审批手续严格、流程较长。未来随着公司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预计应收账款将同步继续上升,存在坏账损失增加的风险。

  针对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督促业务人员加大催讨力度,并将收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并购是公司实现业务领域拓展和市场地域拓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司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近年来,公司先后收购天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51%股权、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仲联诚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60%的股权。上述被收购公司纳入公司管理及合并范围后,将面临包括组织架构、业务资源、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化整合,能否有效发挥并提升上述被收购公司的原有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经营业绩和整合效果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针对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公司制定了具体的管控措施,将被收购公司纳入公司的整体战略,向被收购公司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要求其执行与公司一致的会计政策,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加强其与公司和其他子公司进行业务交流和区域经营联动,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已形成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环境咨询、检验检测、评估认证、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招投标代理和造价咨询等核心业务能力,专业门类齐全。服务领域涵盖:房屋建筑、市政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石油化工等行业,围绕工程项目和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各类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公司参与了大批国内知名的机场、超高层建筑、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演艺建筑、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疗卫生建筑、主题乐园、绿色生态城区等标志性项目。近年来,年均参与约70%的上海市重大项目建设,在承接“高、大、深、难、精”等大型复杂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突出的能力优势。

  公司前身是转制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能力,以及敏捷的研发组织能力和雄厚的科技人才积累。公司成立60多年来,共研发了近1900项科技成果,编制近600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大量科研成果不仅为社会提供服务,还在粉煤灰综合利用、高性能化学建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等领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近年来,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更新等重点方向,公司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编制,不断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赋能产业升级。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1项,参与课题28项。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住建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城乡建设碳中和学科研究中心、上海市建筑环境控制与健康工程技术中心等十多个国家、部市级研发平台,体现了公司在这些领域领先的技术能力和优势。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模式,通过实施人才资助政策,吸引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加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平台和载体,带教培养一批高技术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团队,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市场营销培训班等,提升业务和管理骨干的综合技术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敬业精神的人才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册员工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1200余人,教授级高工130余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第六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东方英才领军项目(原上海市领军人才)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上海工匠3人;在册员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00余人,拥有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000余人。

  公司是国内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科技咨询服务企业。每年为700多个大中型工程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和监理服务,累计已承接工程项目超过10000项,监理业务市场份额全国第一,专业优质的技术能力和规范良好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市场高度的认可,在工程建设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公司拥有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绿色建筑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测评机构、工业(建筑工程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专业检测机构,每年出具40多万份检测报告和7000余份技术咨询报告,承担了大量重大工程项目和产品流通领域的检测检验认证服务,树立了科学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形象,公司检测检验和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是全国首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单位,中国绿色建筑竞争力十强设计咨询企业,中国环境咨询二十强企业,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检验检测机构bd半岛·体育官网。公司荣获上海市市长质量奖、“上海品牌”(建设工程咨询服务)认证企业、“上品”卓越贡献品牌等荣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