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bd半岛从维修工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的蜕变之路 港口圈

  bd半岛从维修工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的蜕变之路 港口圈他的头像是自主创立的“电小二”维修品牌logo,朋友圈封面图是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开港后的第一台大型堆料机,最近一条分享是港口东区维修中心的服务推文,这似乎与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等系列头衔形成映衬——热爱港口,还充斥着一切积极能量。

  但港口圈(ID:gangkouquan)在对他进行深入的采访后赫然发现,“积极乐观”并非田振东天然的人生底色,他不是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大港工匠”:年轻时他跳得一手精彩的霹雳舞,还不远千里追过星,而他35年的港口生涯,亦充满着迷惘以及波折。

  1987年,中考落榜的田振东考入日照港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就读,两年学成后,进入日照港一公司从事电气维修工作。他的父亲就是第一代港口建设者,也是技术工人出身,82岁高龄谈起港口仍滔滔不绝。沿着上阵父子兵的路数,田振东很稳定地在维修岗位上干了34年。

  当他走进翻车机电气室后,立马就傻眼了。他本以为自己机电专业出身,会看图纸会接线,但打开配电柜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电器元件时,他发现自己对于电气控制、自动化流程控制的理解几乎等同于纸上谈兵。

  但对于一个青年电气维修工来说,田振东很幸运,他进港后立马解锁了第一个“人生大礼包”,他细心地发现身边有三位热忱开朗的师傅。田振东形容三位师傅那是各有所长,“1961年的刘从宝师傅是我正式拜的师,他是一个创新能手;陈刚师傅一直自称是翻车机的保姆,在岗勤勤恳恳一辈子;而孟庆君师傅虽然已经59岁,仍奋战在一线,是一个觉得什么难题都不成问题的多面手”,才粗略介绍完三位师傅的基本特点,田振东的眼眶就不自觉地红了,那是一种师徒之间长达三十几年的深切连接,也是共同在维修领域耕耘的惺惺相惜。

  为尽快熟悉港机设备的运行原理,碰到不会的问题就记在笔记本上请教师傅,大到整个流程,小到一根螺丝钉,事无巨细。师傅送田振东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他珍藏的电气原理图。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的情况下,田振东仅凭这份电气原理图,就徒手绘制了一千多张运行线路图。在绘图的同时,师傅一次次领着他,把图纸中的每一个元器件和线路都与现场的实物一一进行对照。纸上谈的兵和现实的操练相结合,使得他很快就褪去了书本气,本来要在岗位上磨炼三年才能出师,但他不到两年就已经独当一面。

  时钟调拨到2008年,那时候田振东已经在电气维修岗位干了快二十年,虽然经过时间的历练,他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小白成长为班组长,参与了煤炭码头二期工程设备安装调试,经验变得丰富,眼界也更为宽广,但是一切都还波澜不惊,他并没有像爽文里描写的那样,一路升级打怪,最终受人瞩目。

  田振东回忆那时候的自己,“我会按部就班做我的工作,而且每一项都会做得很好,不给领导添任何麻烦。要求我干什么,我就被动干好。参加技能比赛,获得了荣誉,我也不会觉得心理上有特别的起伏”。

  他很明确地辨别出,那种感觉不是“宠辱不惊”,而是一种隐隐的自卑。年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学历不高,身形瘦小,扎进人堆里也不起眼,这些感觉内化进他的工作中,让他觉得再大的荣誉跟他一个平平无奇的一线工人没多大关系。

  但那年,一场被及时治愈的疾病,彻底改变了他。切除了一半的胃以后,他开始了低迷的恢复期。基层班组有句话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班长有很多繁杂琐碎的事务需要梳理,加上身处疾病恢复期,他有点打退堂鼓。但另一面,他也感觉很紧促,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萦绕着他:过去三十几年的人生中,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究竟为身边的人,为工作带去过什么?这些问题反复鞭挞着他,他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迷惘。

  他的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写得一手好字,几十年坚持写日记,他的弟弟是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也满腹学问。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他想写点什么。于是他从手头的工作着手,开始整理撰写大型机械故障维修手册。不整理不要紧,《港口电气设备维修实用手册》的完成,不仅使得新入行的维修工能够迅速通过手册找准相似的故障点,成为维修“活字典”,还让田振东猛然意识到bd半岛官方网站,过去二十多年,他从港机维修中积累的经验是如此丰富,但因为遗忘,因为不在意,几乎快消失在蒙昧的时间里。

  田振东通过对过去工作历程的回望,重新感觉到热切的希望或者是一种自信。他的退却消失了,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开始猛读书,看名人传记,啃专业书籍,他觉得他还可以学得更多,改变得更多。疾病侵蚀过他的身体和意志,但最后却又激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之所以说是“激发”生命力,因为田振东身上本身就有那些品质。三位“老法师”对他的耳濡目染,他承继的爱学习,爱钻研的劲头,都在他进入壮年后主动发挥在他的工作里。

  日照港煤一期的传统堆料机,需要2人配合作业:一人在司机室内操作,而另外一人在司机室外监护。特别是加垛作业中存在视觉盲区,司机需要按照监护人员的手势进行操作。这种作业模式沿用了30多年,没有人提出异议。但这种模式,不仅作业效率低下,而且悬臂旋转会产生极大惯性,站在悬臂头部指挥的现场监护人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连续几天,有心人田振东都辗转反侧。直到有一天他用遥控器打开电视,突然脑海里迸发出一个想法:能不能也给堆料机装上遥控器,让司机不在驾驶室里就能安全操作大机?

  于是他开始着手改造。而在当时,并没有大型港机无线遥控改造的案例,一台港机动辄几千万,改失败了责任可不小。于是翻阅资料,咨询专家,实地考察,最终找到了一家在内行车上进行无线遥控改造的厂家。提出需求后,田振东的创新工作室设计了接收器接线原理图,制作了模型,反复试验了上百次,最终形成改造方案,实现了200米内精准、高效操作,成为远控机械的雏形。

  别看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最终有效实现了减员增效。堆料机的操作由原来的2人/台减少为1人/台,精简的操作司机立即全部充实到新开的港区中去。改造总成本不过5万余元,但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超100万元。

  对于田振东来说,他感觉到创新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一项项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对一线员工生产环境、生产效率的实际改进,这种自豪感无可言说。

  其实早在这个项目改造前的2013年,田振东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累积授权专利141项,获得创新成果奖励130项,解决生产实际难题96项,完成创新项目87项,堆料机的远程遥控改造不过是其中之一。随后的十年,田振东从第一个港口荣誉到全国荣誉,他几乎拿到手软。

  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后,旗下四大港口集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田振东的职业发展也随着港口的变迁进而腾飞。

  针对所有员工的职业发展,省港口集团实施了一条“铺路子——畅通职业通道”的路径,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个维度分别开设了集团公司高管、高级别专家、技能大师三条职业通道。田振东目前已经从“技能大师”这个条线攀登到一级技师这个层级,与另外两个领域的一级专家和高级主管身处同一维度,这让跟他一样的一线员工也深受鼓舞。

  不仅如此,2024年,他也从干了30多年的一线维修岗位上改变角色,进入日照港创新技术中心工作,带领团队负责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的整体运营和技术创新工作,研究新一代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绿色管控系统,研发“全机型、全流程”设备自动化,加快实现从“单点智能”迈向“全局智慧”、从单机无人化到全流程自动化的全新突破。

  站在科技大楼楼顶俯瞰日照港的散货堆场时,田振东谈起了入港时一个有趣的插曲:通过你所开车子的颜色,很轻易就能辨别出你的工作区域你在几公司工作。如果是黑黢黢的,那你在煤炭作业区一公司干煤炭,如果红了吧唧的,那说明你在矿石作业区二公司干矿石。不难理解,受当时除尘技术、环保要求所限,全国所有散货码头的现场环境都十分恶劣。但现在不一样,日照港正在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当你再次穿梭在日照港的散货港区时,直观的感受就是路面整洁,车辆锃亮,绿树成荫。对于田振东来说,他亲身经历过港区的过去,也见证了港口现今的变化,更会直接投身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未来。

  当我们一起穿行港区、劳模工作室、科技大楼各个地点时,田振东两眼放光,步伐极快,他觉得时不待我,笑说,港口发展这么快,我也不能落了下风。从一线工人到荣誉满身,田振东正步履不停,踏在了港口发展的脉搏上。

相关推荐